top of page
200708-首頁封面(行動)-4.jpg

德國的押金環保杯 ReCup

全台灣一年消耗的15億個杯子中,有10.5億是紙杯。紙杯在分類上,屬於立體的「紙容器」,並非平面的「紙」。兩者在回收上需要不同的流程,無法一併處理。紙容器為了要讓成品可以耐油、耐水,所以在紙容器內部附著一層極薄的塑膠材料,稱作淋膜。

要正確回收紙容器,需要使用特殊的器材、設備,將淋膜與紙類分離成再生紙漿與塑膠二次料,程序相當繁瑣,加上政府回收補助金低,導致經濟效益低落,所以台灣一般回收場並沒有技術及設備,全台灣目前只有一家廠商在回收紙容器,回收率只占全台消耗總量的十分之一不到。絕大部分的紙容器都只能被送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,不僅浪費資源,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。(摘自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

歐洲與台灣已經有政府與業者開始推行「租賃外帶杯」,一次解決資源浪費、廢棄外帶杯過量、自備環保杯不方便的問題。在歐洲,租賃外帶飲料杯最普及的國家是德國,已行之有年,在不少市集,買飲料多花一些錢租杯子,已是一種習慣。目前使用率最高、最普遍的平台是「 Recup」,從2016 年創辦至今,合作商家已有1100多個,遍佈全德國。因為會員店家夠多,還可以提供「甲租乙還」的服務。

只要在購買時支付1歐元押金,店家就會以環保容器盛裝飲料。消費者使用完畢,可以歸還到任何一家有參與外帶杯租賃計畫的會員店家,就可拿回1歐元押金。店家會負責杯子的清洗。不僅如此,消費者使用租賃外帶杯,不只可以幫助減少紙杯或塑膠杯的消耗量,還可以獲得折扣!(摘自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

押金制在德國並不是個新鮮的概念。為了減少垃圾量,德國市集上的食物攤位,普遍採用這種作法。例如在聖誕市集與啤酒節。不論是買一份德國香腸或是一杯酒,都不是使用免洗餐具,而是得另外付押金的塑膠製品,要退還到原攤位才能拿回錢。以一份五塊歐元的香腸來說,餐盤押金就高達1.5歐元,比例還真不低,莫怪幾乎沒人會隨便丟掉餐盤。

在超市買瓶裝飲料,也是得在售價外多付一筆退瓶保證金,一大罐可樂一塊歐元,就要多付0.25歐元,絕對金額雖不高,但相對於售價的比例其實很高。

在連鎖超市都有空瓶自動回收機,消費者可以將符合標準的空瓶投進去,例如寶特瓶不能壓碎、標籤也必須完整,才能讓機器判讀,再憑機器吐出的收據去櫃檯領錢。因此,在德國街頭,常可看到有人(未必是遊民或資源回收者)手提一個大袋子,在公共垃圾桶撿拾空罐去換錢。尤其是大型活動結束後,例如足球賽或嘉年華會,更可見到許多人趁機撿空罐來賺點外快。

台灣早期針對寶特瓶也曾採取退瓶保證金來鼓勵回收,現在雖然改採自主回收,但因為環保意識普遍高漲,所以即便沒有押金,回收率都還能達到九成以上。然而,台灣大量使用的外帶杯,從珍奶到咖啡,卻沒有任何回收機制,更遑論夜市路邊攤大量使用的免洗餐具。德國押金制這種半強迫性的誘導作法,不失一個參考。(摘自CSR@天下

04 解決之道-8.jpg
04 解決之道-3.jpg
04 解決之道-4.jpg
04 解決之道-5.jpg
04 解決之道-6.jpg
04 解決之道-6.jpg

以體驗創造使用循環杯的誘因

從系統上操作來看,順暢操作是首要目標,「我們盡可能地精簡化所有操作步驟,透過LINE會員綁定,除了第一次需要註冊資料外,到門店僅需要掃描杯體上的QR Code登錄過後,不需要任何押金就可以直接借用循環杯。」林鴻成表示。

透過LINE帳號綁定固定手機門號的特性,一個帳號最多可以借用10杯,也就是說消費者即使忘記帶上次借用的循環杯,也可以再重新借用新的循環杯,又或者說需要一次大量購買咖啡,也可同時借用10杯。

既沒有押金,可以借用的杯數又不少,不免令人懷疑實際的歸還率有多高?「95%!」林鴻成自信地說,自2022年6月29日以來的高歸還率,讓全家相當有自信這樣的系統運行,可以養成新消費習慣。且服務範圍除了台灣將逐步擴展之外,自8月中旬起將與金門縣政府合作,導入全金門的12間門市,落實在地循環理念。

 

全家這次選擇與「環海淨塑」量身打造所有需求。從杯體外觀設計來說,材質選用耐熱度高的PP材質,為了隔熱而將杯口稜紋處特別加厚處理,仔細觀察更會發現稜紋的面積較大,在清洗的時候、在疊杯的狀況下仍然可以讓水流順利通過每一個杯子內部。

至於為何與環海淨塑合作,是希望可以藉此扶植新創產業使其生根之外,自己也有機會能夠成為產業循環鏈裡的一員。環海淨塑作為新創品牌,秉持著沒有人是局外人、永續議題是持續性的日常,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理念,讓全家認為可以共同創造出更好的永續循環。(摘自食力

04 解決之道-5.jpg
04 解決之道-9.jpg
04 解決之道-10.jpg
04 解決之道-11.jpg

台灣「青瓢」環保杯租賃服務

 

青瓢認為有限定範圍的活動中,比較容易集中回收杯子,因此發展出進駐各大活動的環保杯租賃模式。青瓢與主辦單位最常見的合作模式,是於現場設置容器租借站,讓參與者能定點借、定點還;另一種方式則是先將杯具全面分配給各攤位,讓他們販賣餐點時以環保容器盛裝,結帳時直接收取顧客的押金,當顧客使用完畢,再到定點歸還、退款。

 

杯子的使用租金通常由活動主辦方負擔,顧客則需繳交 15 到 30 元不等的押金,以免忘記歸還容器。

 

金額不高的押金制度,乍聽很容易使杯具遺失,但林志龍說,綜合過去經驗,歸還率均能達 95% 以上,遺失率極低。此外,借出去的杯子毀損率也僅不到 1%,意即每場活動後,幾乎所有杯子都能繼續到下一場活動「服役」。

 

隨著媒體曝光漸漸增加,青瓢兼具減塑和環境教育的特點,引起了眾多學校的注意,使學校主動上門和他們合作。幾次合作後,拜各校間緊密的交流所賜,青瓢的作法一傳十、十傳百,讓越來越多學校前來洽邀,青瓢得以參與園遊會和校園路跑,不但減少垃圾產生,也替學生們上了一堂大型環保課。(摘自企流社

04 解決之道-12.jpg
04 解決之道-13.jpg
04 解決之道-15.jpg
04 解決之道-16.jpg

強制標示總糖量、熱量

根據目前衛福部食藥署的相關規定,具有營業登記的連鎖業者,需在其店面明顯處註明飲料的全糖添加量和熱量,標示方式如「全糖添加量○○公克,所含熱量計○○大卡」等。

但這容易造成3個問題,1.微糖、半糖時,消費者需再自行按比例換算糖量、熱量,顯得標示不夠直接明確;2.很多標示沒有將配料(如珍珠、冬瓜露)納入計算,使民眾容易忽略飲品的總糖量與總熱量;3.各店家糖量定義不一,同樣是微糖,但實際糖量可能都不一樣。

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陳瑜絢表示,目前草案是要求業者標示出飲料中糖量與熱量的最高值(通常是指在全糖狀況下),目的是希望讓消費者可以更清楚自己喝下的營養成分,並依照自身狀況再去跟店家調整糖量。

但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也指出,雖然標示出最高值(通常是全糖狀況下),但不代表各飲品調整成微糖或半糖,糖量就不會超標,以1杯「微糖」的梅子綠茶為例,含糖量其實也相當於「10顆方糖」,與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的每日糖分攝取量不超過25~50克(約5~10顆方糖)相比,1杯就已達到上限,更別說還要加上其他飲食中的含糖量(如水果、糖醋肉等等)。

手搖飲的另一項陷阱,就是配料,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的調查顯示,雖然大部分業者,的確都有標示飲品的含糖量或熱量,但將實測值與標示值做比較,卻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相當大,誤差原因主要來自食材配料,因目前的標示規定,糖量和熱量的數值得不含食材配料,因此飲品中含有的果漿、冬瓜露、粉圓、紅豆、綠豆等配料,其糖量和熱量皆不需納入標示,這容易使消費者低估手搖飲的實際糖量與熱量。

 

衛生福利部(簡稱衛福部)今(109)年3月預告修正「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」草案,未來現場調製飲料的標示訊息都必須透明化,預計在110年1月1日正式實施。

  1. 不能只分大中小杯,飲料「實際容量」必須標示清楚。

  2. 總糖量和總熱量要標示清楚(含配料),將現行添加糖量及該糖量所含熱量的標示,修正為「應標示該杯飲料總糖量及總熱量,且兩者得以最高值表示」。糖量可以換算成「方糖數」標示(每顆方糖以5公克計算)。

  3. 茶、咖啡飲料中的茶葉及咖啡豆須標示原產地(國),若原料混合2個以上的產地,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。

  4. 總咖啡因含量標示方式的規定,除了原訂以紅黃綠標示區分外,也可以直接標示該杯飲料的總咖啡因含量,得以最高值表示。

  5. 果蔬汁含量未達10%者,品名應標示為「○○飲料」或等相同意義的字樣,更明確果蔬飲料的標示。(摘自康健雜誌

bottom of page